黄金有价玉无价,在市场中只有对玉的需求而没法对玉定价—这是千百年来在中国玉石界,特别是在玉石商业界一直传延,甚至盛行不衰的定理似的观点。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,珠宝玉石,特别是翡翠的质量,例如它的质地、颜色、光泽、透明度、形状、大小等指标千差万别,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衡量其档次的高低,对于翡翠饰品或玉雕工艺品来说即便是同样的玉料,如果两件饰品的设计水平、制作工艺及对饰品所斌的文化内涵因素不同,则二者的价格会有很大的差异。所以说我们常常无法评估出某件玉器的真正价值和价格;宝玉石价格的决定因素既有其自身的质量因素,又有社会因素。社会因素是指宝玉石的供求关系、民族爱好、文化素养、生活习性、审美情趣、社会的消费习惯与消费水平,珠宝玉石的文物价值等对珠宝玉石的价格产生影响,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项发生改变.都会影响到珠宝玉石的价格.因而对珠宝玉石的定价没有标准.最多只能有一个原则。具体说来就是由经营者定价,购买者喜爱、愿意花钱就行,这个价格就可以认为是合理的。再说,人所共知的“和氏璧”.当时秦王曾愿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此玉。而赵国却不肯答应,正所谓“连城不可易,世人为之惊”!这是一个“玉无价”的最典型的例子和最好的说明。
珠宝玉石极少数无价,但绝大多数应该有价,也能够定值在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范围内。极少数无价,是因其具有特殊的历史、政治、人文、工艺等背景或非同一般的传奇经历,如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“和氏璧”,东汉末年,三国时期的“传国玉玺”(应说明“和氏璧”与“传国玉玺”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),清代乾隆皇帝的宝印“田黄石三连章,,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王冠上的蓝色钻石和祖母绿等,属于无价之宝,人们确实难以准确定出它们的价值;绝大多数有价,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宝玉石并无特殊背景和传奇经历,更重要的理由是,宝玉石也是物质,也是产品和商品,也同样具有产品和商品的基本属性。尽管它们的形态各异,变化无穷,但对其品质优劣的评价是有指标可依、有规律可循的.虽然我们不能对其价格做出精确的界定,但根据其品级、档次的不同,是可以定出一个价格范围值的,不能因极少数宝玉石的无价.而将所有的宝玉石笼地说成无价。再说,那些一味强调“玉无价”的人们.恰恰是最了解,最看得准宝玉价格的人,他们都是看货、谈价和进货成交的能手或高手,他们决不会把低品质的宝玉石当成高价宝玉购进;还有,既然玉石无价.那成立专门机构、对玉的价值进行评沽又怎么解释?实际上,在目前的市场中,天然翡翠与处理
翡翠的价格,如“巴山玉.的价格与“蓝花冰品种”或“老坑种”的价格就有着巨大的差别.油清种翡翠与芙蓉种翡翠的价格就完全不同,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。这不是“玉有价”的其体体现吗?
第二种观点还认为,社会的科技水平、文明程度不发达,人们对珠宝玉石的认识就很模糊,很神秘,珠宝玉石就常常显得无价;社会的科技水平、文明程度不断进步,珠宝玉石的本来面目就容易为大多数人所了解,其品质就能定得出一个普遍认可的衡量标准,因而就能从“无价”逐渐过渡到“有价”,珠宝玉石的贸易就能逐渐走向规范.有序和成熟。当然.这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。“玉无价”观点的绝对化,是目前珠宝市场难以规范管理.价格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极少数人以次充好行为犯撅的温床。从发展的眼光看,片面强调“玉无价”,不利于珠宝玉石这一产业的兴旺发达。珠宝玉石有别于衣食住行,并不是人们离之便不能生存的东西,如果一味地强调“无价”.过于神秘,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就会始终怀有一种怕被坑蒙的心态。对珠宝敬而远之,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的消费欲望,从而也就制约了这一产业的发展。其实,“玉无价”是一把双刃剑,既会伤害消费者,也会伤害商家的利益。因为,“无价”可以作正面的理解.也可以作反面的理解。目前,珠宝界有一些具有现代意识的商家.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注重质盆、明码标价.不漫天要价,也不随意“烂价”,合理论价.树立了良好的风尚和形象,使自己的生意兴旺,不断发展.达到了“做长久生意”赚取“阳光下的利润”的目的和效果.这是有眼光、有见识的做法。